《清平乐》热播。编剧不忘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搬进荧屏。不错,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大家都知道,它的发明人叫毕昇。剧照我们先说说毕昇,关于这个人,历史上唯一记载他的人,就是沈括。在沈括的记载里,并没有说他是哪里人,也没有说他是做什么的,只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他是“布衣”,是平民,第二在庆历年间他发明了活字印刷。现在的湖北黄冈和安徽歙县都是毕昇是他们那里人,我最多只能“呵呵”一声了。那么,沈括是怎么发现毕昇的呢?他自己在《梦溪笔谈》里说,在他的家族里,有一个亲戚,存放了毕昇留下的一堆东西。这堆东西能干什么也不清楚,只到沈括看到,才发现这是宝贝。毕昇放了什么东西呢?我们按《梦溪笔谈》里的文字推想,就是一堆胶泥活字和一个排版用的铁板。沈括说,毕昇把这些东西,存放在沈家,就去世了。他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使用过。剧照沈括说,这件事就发生在庆历年间。庆历年间指公园-年,当时的沈括才10-17岁。也就是沈括还在非常小的时候,发现了毕昇这些东西。虽然小,但他的好奇心还是对这堆东西开始研究,得出几个结果:第一,这个东西比雕版印刷好。我们知道,雕版印刷起源于公元年左右的唐朝。已经使用了几百年,业界早就习惯雕版印刷。为什么沈括能感觉毕昇的活字更好呢?他显然做过认真研究和推算,他说“活字印刷如果只印了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千本,工作效率就不一样了”。剧照第二,他研究了活字的材料,认为胶泥比木刻好。他说,木活字,由于纹理不均,雕刻困难,关键是木刻活字沾水后容易变形。胶泥没有这个缺点,制作方便。那么,胶泥活字怎么制作出来呢?他说,先用胶泥刻字,然后“火烧令坚”。剧照第三,设计了活字印刷术的操作过程。排版前,现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油,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蜡稍融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印着在铁板上。沈括甚至在《梦溪笔谈》里谈到两个细节,一是字库,“每个字都要数个,特别是常用字更多,以备重复,罕见字临时自作。”二是分工,“常作铁板二个,一个板印刷,一个版布字”。这样效率高,不浪费时间。剧照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沈括亲自实验过,仅靠看一堆材料,就能有这么多的制作体会。正是沈括把活字印刷术写的这么详细,才使这项技术得以推广。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毕昇这个人,在南宋的一些文字里,活字印刷术,被称为“沈氏印刷”或者“沈存中印刷”。“存中”,是沈括的字。如果这件事放到今天,发明专利,就是沈括的了。但是,当年的沈括,肯定没有专利概念,他原原本本的记录了这个技术的来源,后来人们才知道毕昇这个人。剧照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比欧洲早了年,比亚洲也早了年。但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并没有把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的发明,而是把这一成果给了韩国人,韩国反倒是申遗成功。为什么呢?韩国人看到了沈括记录的两个缺陷:第一,用胶泥做活字,易碎,不牢固。韩国发明的活字是铁做的。第二,沈括的文字只是告诉了我们,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并没有实施,并没有印刷的实物存本。而韩国有一本“佛教抄本”,被世界上认为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这两个缺陷,显然在申遗过程中是致命的。但是,人们很清楚的看到,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一次技术革命,而胶泥到金属,只是材料的改良。我们必须承认毕昇在技术上的伟大创新,同时承认沈括对这里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反复探究。对于韩国申遗成功,只怪自己文化保护意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