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www.bdfyy999.com“赋”这种文体,据说是由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所创,其特点是铺排敷陈,摹景状物,雕琢刻画,极尽文字奢华之能事。汉代写赋的高手如云,名头最响的有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唐代李白、杜甫为后世所熟知的是他们的诗歌,但李杜二人对自己作品最为看重的还是赋,李白的《大鹏赋》,杜甫的《雕赋》,是以鹏、雕自况,遣兴抒怀。直到今天,名山秀水胜地,崇楼杰阁绮园,还会盛邀文化大家作赋刻石,但惜乎今人腹内空疏,所写之赋,多是徒有其名。我一直不解的是,在造纸业和印刷术被发明出来之前,书写(其实是雕刻)工作极其累人,材料成本也非常高,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古汉语之所以简洁,有很大原因是为了少刻点竹简木牍,那为什么还有赋这种洋洋洒洒不肯少写一个字的文体存在,不是特拧巴么?看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也一样),他们时常会不厌其烦地用几页纸来描写一座教堂、一处城堡、某个重要的场面或是一个人的穿戴打扮,拖沓冗长,啰哩啰嗦,少写几句,文字情节不是更紧凑吗?这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次,在作家韩少功的一篇文章里找到了答案。这里顺便说一句,我认为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若以思想来论,韩少功能把久已被人称作是思想家的王蒙先生甩出老远,不管怎样,在我这里,韩少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在作家队伍里至少能排到前三,虽然前一、前二是谁,我心里也没数,只是我怕把话说满了,也许牵连到韩少功被人无端的指责。今人再没见过世面,也能从电视、手机、互联网上看遍鲜活的世间美景,各种奇珍异宝、光怪陆离的世相、盛况空前的场面,也都能间接感受到。古人就很不一样,今天稀松平常的交通、信息、科技、商贸,那个时候还处在初始阶段,有与无,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都不大。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一辈子也没走出过自己所属的方言区,在熟人社会里过完一生,是很多人生平的基本状态,像徐霞客那样敢于满世界孤身苦旅的人,毕竟少之又少。但在慢节奏的生活方式里,人们天生对异域和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山海经》、《马可波罗游记》等书籍,其内容大部分都是想象的结果。康德这样极富盛名在知识上几乎没有盲区的哲学家,终其一生,就没踏出过哥尼斯堡城半步,他的一切学问都来自书本。这就不难理解古典作家为什么要着力去写那些常人难以想象又非常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和景象,因为只有朝这个方向去写,才能吸引读者。这大概是前商品经济时代在文学方面最早出现了市场经济萌芽。而今天的文学作品,已不再需要具备满足读者开眼界的功能,一个成功的作家,必须惜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