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路越走越宽报声越传越远

北京看白癜风病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03年4月10日《焦作日报》A04版

“报路”越走越宽“报声”越传越远

40年栉风沐雨,40载春华秋实。回顾《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的风雨历程,从八间楼房到焦东小院,再到崭新亮丽的报业国贸大厦,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寄人篱下手工铅印到自己办厂自主彩印……一步步、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倾注着一代代焦作报人的心血与汗水,无不诉说着一代代焦作报人的辛勤与拼搏。历经几番考验,从“一纸风行”到“全媒并发”,《焦作日报》始终肩负着光荣使命,坚毅前行、步履铿锵。焦东小院的温暖记忆焦作日报社原址。年6月1日,焦作日报社办公楼搬入山阳路56号,就在这个静谧的小院内,焦作日报社曾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听张国柱、刘金忠、王菊山三位老报人讲,当时记者写稿都是手写在方格纸上然后交给编辑,编辑修改后要重新誊写一遍,甚至誊写多遍,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纸张,就用胶水拼贴。文章修改好后,编辑要根据文章字数、图片情况等在版样上画版,最后交给印刷厂工人打字、排版。“那时没有先进的设备,采编校印的工作非常辛苦,只接收新华社电稿这一件事就很费周折。”曾任报社总编辑助理、第一编辑部主任的张国柱回忆,“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当时使用模写机接收新华社电稿,每小时接收不到字,要是遇到新华社播发长篇文献,接收电稿的工作人员接收电稿、粘贴电稿要到次日两三点钟。”与此同时,在复刊初期,由于没有自己的印刷厂,报社只能“借灶做饭”。第一个月,《焦作日报》在新乡晚报印刷厂印刷了前四期报纸,共计4万余份。而这些工作量,需要报社派专人专车每周一、周五往返于焦作与新乡之间,以备将报纸准时送到读者手中。年1月1日,在报社领导的不懈努力下,焦作日报社印刷厂建成投产。至此,焦作日报社拥有了一个独立的院落,在这个面积不大的院落里,职工娱乐中心、单身职工宿舍、食堂、澡堂等一应俱全,办公楼同印刷车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将近6平方米。随着科技的进步,年4月1日,焦作日报社新闻采编业务综合网络正式启用,这意味着《焦作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告别了手写稿件、剪剪贴贴的历史,也告别了使用多年的剪刀、胶水、尺子,这在《焦作日报》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新闻工作的宗旨从未改变。曾在这里从事新闻工作的前辈们,他们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他们用责任和情怀讲述着怀川故事,也正是他们,让后来的每一位焦报人引以为傲。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一楼服务大厅。“亲爱的读者,根据市委决定,《焦作日报》从今天起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呈现在您面前的是扩版后的第一期报纸。这是本报全体同仁敬献给您的新年第一份礼物……”年1月1日,《焦作日报》一版刊发《致读者》,拉开了《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的序幕。时光回到1年的焦作,当年我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焦作日报》从年5月1日复刊后出版的四开小报,已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报社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向市委申请将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市委对报社提出的申请十分重视,很快批复同意《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为报社增加0个人员编制,并在财力上予以相应支持。“改大报,不仅要体现在版面的倍增上,更要在稿件、编排质量上下功夫、出实效。”时任第一编辑部主任的张国柱说。为此,报社开始面向社会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一个个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人陆续进入焦作日报社这个大家庭。同时,为了保障报纸有充足的稿源,报社安排更多的力量到采编一线,并向新华社、河南日报等上级媒体约一些优质的稿件和图片。除此之外,报社经常组织通讯员开座谈会,对社会现象、典型人物进行剖析,鼓励通讯员积极向报社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后,采编人员展示才华的平台更大了,编校质量大幅提升,报社收入节节攀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年年底,《焦作日报》在全省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中捧回了第二名的奖杯。新大厦里续写新篇章年10月1日,对焦作日报社全体员工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焦作日报社辞别了山阳路56号旧址,实现整体搬迁,正式入驻人民路报业国贸大厦。站在崭新的现代化办公楼前,“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焦作网”几个硕大的红色字体高高悬挂在办公楼外墙上,让每一个从这里经过的焦报人心情激荡。

日报四楼采编大厅。

服务大厅、采编大厅、网络直播间、新媒体工作室、会议室……一个个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办公室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置身于如此现代时尚的办公环境,报社的职工着实兴奋了好一阵。新环境、新气象,成功入驻报业国贸大厦的背后,是报社党委领导以及一线施工团队的辛勤付出。回想起为了让报社如期搬家的日子,时任报社副总编辑的杨双喜还历历在目。“年,报业国贸大厦进入施工阶段,原材料从出厂到入场全程把控、施工流程全程跟踪监督、每日例会稳步推进工期,施工期间,报社工程指挥部严把工程质量,推进工程进度,确保报社如期搬家、员工安全入驻。”从最初规划开始,报社领导及工程指挥部全体人员对装修工程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仅设计图纸,就前前后后设计了10稿,每设计出来一稿,报社领导都会拿到施工现场进行对比,看看设计内容是否符合现场实际需求。基础装修、内部装修、消防工程、强弱电工程、购买办公设施……一项项工作稳步推进。年10月1日,焦作日报社顺利迁入报业国贸大厦。见一叶而知秋。报社党委前瞻性谋划布局,于01年1月5日开工建设焦作报业传媒产业基地,目前一期工程的印务中心已投用运营。从“跃然纸上”到“移动指尖”,客户端、微博、    统 筹:王 鹏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皇甫胜彬   校 对:丰舒潍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jc/11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