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记录了太多,我们用镜头记录文字。”这是年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印刷匠人”首篇推送的简介。从7月5日开始,实践团队的成员在暑假先后探访了三处仍在将传统延续的印刷之所。在征得“印刷匠人”团队的许可之后,我们将与大家分享他们的见闻与收获。01据团队负责人俞优扬介绍,最初他们的想法是在台湾做一次社会实践。大一下学期,他和党栋伟共同报名了学校一个前往台湾的暑期项目。在他将“大家平时其实很少有机会接触、了解台湾”的想法告诉党栋伟后,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台湾完成一次社会实践。在与指导老师莫崇毅老师(时任两人《国学通论》课程教师)交流的过程里,党栋伟想起之前阅读过的一篇有关日星铸字行的报道。在计算机排版技术被普及之前,活版印刷的繁荣,给铸字行带来过不少风光。但当活字排版印刷逐渐被更为前沿、方便的电脑排版取代后,铸字行的生意也日渐萧条下去。位于太原路的日星铸字行,是目前台北仅剩的一家铸字行。或许可以通过探访日星铸字行这一背负着特殊文化意义的处所,作一口述历史的访谈。对于党栋伟这一的想法,莫崇毅老师表达了认可,并同时推荐了地处南京、使用雕版印刷的金陵刻经处。之后,在与俞优扬商议具体项目事宜的过程里,党栋伟又想到之前了解到的,浙江温州一带以木活字印刷族谱为继的东源村。至此,整个社会实践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木雕版、木活字、铅活字,南京、温州、台北。最初构想里“台湾”的比重被降低,社会实践变成了一场围绕传统技艺展开,对那些至今仍勤恳、专注的印刷匠人的探访。这一设想让俞优扬有些兴奋,他向党栋伟发出提议:“既然题材难得,颇有意义,要干就干票大的,干脆就拍一部纪录片。”对此,党栋伟没有异议。两个人拟定完对社会实践的初步构想后,便在南青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