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炎忠巧者述之致敬匠心

“巧者述之”致敬匠心

文/汤炎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匠心智慧历久弥新。

对于“匠心”的认知,我们似乎早有耳闻。一些国家以匠心精神享誉世界,如“德国制造”成为精品的代名词、细节文化成就了“日货”口碑等;对于“工匠”的认知,我们又仿佛知之甚少,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中,早已记录了关于中国制造和中华工匠的诸多故事,而匠心就孕育其中。

工匠传承技艺,匠心凝聚文明。詹船海耗时三年倾心创作的《典籍里的中国工匠》,围绕“工匠”二字,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中,钩沉出从工匠到工匠精神、再从工匠精神到工匠的珍贵记忆——这是一部穿越到远古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囊括了拉弓造箭、伐木造车、绫罗绸缎、烧窑制陶、造纸活字、引水开渠、本草中医等九行八业的科普故事;这是一场探知中华文化瑰宝的有趣体验,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科技文明成果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和人物还原,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生动、意趣盎然的传奇人物。于是,在《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活色生香的文化熏陶中,我们品味到了中华五千年科技文明的精妙绝伦。

关乎匠人匠心的书籍国内外并不鲜见,如美国理查德·桑内特所著的《匠人》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印刷社到伦敦工厂,都是作者笔下主角。日本的本田宗一郎在《匠人如神》中,讲述从学徒到一手缔造世界强企业的匠人之道。李学立在《中国匠人》中,介绍了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河洛地区15位传统手艺人的祖传绝活和生活状态。刘文的《工匠中国》则是一部站在新时代风口浪尖重新审视“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的著作。

而《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人们鲜少去寻思又闻之兴趣昂然的问题——炎黄二祖为何因发明而“帝”?古代工种和姓氏之间有什么奥秘?“百工之神”鲁班是如何炼成的?《本草纲目》如何从出版难产到走向世界?织女和七仙女为何成为了“国民女神”?作者穷尽典籍线索,逐一溯源各种发明记录和工匠传说,形成了机趣解读。在詹船海笔下,中国古代的工匠大家们不仅有作品和事迹,还被赋予了鲜活的性格。主线引人入胜,内容浅入深出、故事妙趣横生。有“高大上”的史实,亦有接地气的记忆。这正是本书可盐可甜、可圈可点之处。

鲁班、墨子、毕昇、黄道婆、李时珍……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而对他们背后的故事却熟悉又陌生。那么就让《典籍里的中国工匠》带领我们“温故而知新”,在享用中华传统文明创新成果之“盛宴”的同时,体悟中华文明对工匠精神的传承。诚然,工匠精神是我们正需要发扬光大的一种精神;是我们“古已有之、曾几何时变得有些稀缺、而现在又旺盛在中国制造和‘智造’中的一种精神。”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科技名著《考工记》是我国首部集中向工匠致敬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一书,自然也从《考工记》中引用甚多材料,厚植了本书的典籍基础。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是作者许多篇章叙述的凭借。如果抽去与《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相关的内容,则本书的“可读性”就会打折甚多。本书还专章讲述了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的令人感动和震动的故事。作者讲得很明白,像李时珍留下科技著述的专家,也是工匠型人物。而宋应星和《考工记》的作者,专以记录工匠制造本身为职志,更是工匠的工匠,是从“儒家队伍里逸出的出奇的英雄”。而詹船海奉献这样一本关于工匠的书,做的也是“巧者述之”的事业,他也是一位“工匠型作家”。

备注:本文首发于《南方工报》年10月13日07版,内容有增改。

汤炎忠广东梅州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现任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席、广东人民出版社高级策划编辑、中学生报社执行主编、广东教学报社执行副主编、广东校园文学网总编辑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yy/10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