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

汉元帝时期,陈汤受命前往西域抗击匈奴。抵达西域后,他察觉到敌情发生了变化,匈奴的形势相当严峻,正处于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困境。

曾经支持匈奴的小国,如今已纷纷投向大汉。如果此时出兵攻打匈奴,必定会取得彻底的胜利。

陈汤向当时的将军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将军认为他的提议有理,但在决定出兵之前,仍需先向朝廷请示。

陈汤认为战机稍纵即逝,来不及向上请示,便翻出一份之前的圣旨,谎称朝廷早已批准他们的计划。

陈汤为何不制造一个更为可靠的顶用,而非要使用旧有的呢?

圣旨发展史

众所周知,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其中,造纸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接触最频繁的一项。

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发明了纸张。在此之前,普通百姓只能使用竹简,而只有王侯贵族才能负担得起绢帛。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人们传递消息时往往需要亲自前往,甚至连国王身边也不过配备了几名传令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推动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竹简和绢帛逐渐出现。尤其是竹简,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广泛使用,许多重要事务也都需要通过竹简来记录。

例如,一个人的罪行,如果此人罪行累累,恶行遍及,那么我们可以形容他为“罄竹难书”。然而,竹简的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它过于笨重。

每天传送给王的消息繁多,竹简一捆捆堆积在王面前,宛如一堵墙。它们不仅难以运输,而且储存起来也极为繁琐。

于是,王和他周围的人开始思索,是否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竹子。

接着,他们想到自己身上穿的布料。这些布料并不是织成后就具备各种颜色,而是需要经过后续的染色处理。

既然染色之前是白色的,那么在上面用墨水写字岂不是更加方便吗?

经过王的试验,他确认这些布料确实可以用来书写,于是决定让所有官员都采用绢帛来传递信息。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家所穿的衣物多为粗麻布料,这种材料根本不适合书写,只有昂贵的绢帛才能胜任。即便是普通的官员,也无力负担这种奢侈的用具,更不用说平民了。

有人向王提出了这个问题,王这才意识到,于是他只得不再强迫官员们使用绢帛。虽然官员们嫌贵而不愿使用,但王并不在乎价格,一直坚持使用绢帛。

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举措。

同时,他正式将自己发布的这些政策命名为“制诏”,并为圣旨的撰写制定了统一的格式和规范。

秦始皇自称为“始皇帝”,因此他所下发的命令必须与众不同。他将圣旨的颜色定为明黄,这一举措使得圣旨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汉朝以后,圣旨所用的材料愈加奢华,然而民间百姓依旧连最基本的绢帛也难以负担。

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担任宫廷档案馆的管理工作。在日常事务中,他深切体会到“帛既贵重,又不易携带,使用上极为不便”,因此他便着手发明了纸。

蔡伦当时研发纸张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偷懒”。作为宫廷档案官,他的职责之一就是为皇帝传递奏折。

每次运输都需要满载一车,卸货时常把人累得不轻,因此他才想到发明一种适合平民使用的绢帛。然而,纸的出现对于圣旨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皇帝们依旧按照传统使用绢帛,但在使用方式上却变得更加花样繁多。

唐宋时期,圣旨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七种类型:一是册书,二是制书,三是诏书,四是敕书,五是诰命,六是御札,七是敕牓。

这七道圣旨在外观上并无显著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根据官员职务的高低,所下达的圣旨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品大员所接收到的圣旨,所用的轴是玉制的;二品官员则是黑犀牛角制的轴;而三品官员的圣旨,则采用了贴金轴。

三品以上的大员圣旨若是拿出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只是一旦出售,恐怕性命难保。

三品官员及以下,四品和五品官员所使用的是黑牛角轴,给人一种档次较低的感觉。

五品官员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皇帝的圣旨上会加盖“制诰之宝”,并且所用的材质较为昂贵,通常是御用的“提花织锦”。

这种材质制作的圣旨呈现彩色,分为三色、五色、七色等,品级越高,所使用的颜色也愈加丰富。

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上,皇帝只会加盖“制敕之宝”,且所用的材质也较为普通,远不如高级官员的圣旨那般讲究。

这道圣旨的细节繁复,要仿制起来,确实不简单。

一旨值千金

若想仿制圣旨,首先必须具备制作圣旨的材料。如前所述,明清时期圣旨所用的材料不仅高档且昂贵,而且是专为皇帝所选的御用材质,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获得。

即便是民间想要仿制,也需要费尽心思,因为制作圣旨所采用的“提花织锦”工艺极为复杂,并非寻常技术所能比拟。

古代皇帝为了捍卫皇权的尊贵,凡是物品都必须是独一无二、专为皇室所用。例如,瓷器中有官窑,布料上也有御布。

官窑有专门的窑口进行烧制,其所采用的工艺与民间烧制方式截然不同,提花织锦亦是如此,民间无法织造这种拥有十几道工序的复杂锦缎。

想要从皇宫里弄到一块御布,就如同从宫中取走一件官窑瓷器,不仅难度异常高,而且一旦得手,极容易暴露。

如果发现宫中的物品流落到了民间,这无疑是一起牵涉广泛的大案,涉及的人数众多,恐怕会因此丧命的人不计其数。

为了便于追究责任,连制作圣旨的工匠也必须置于宫廷的严格监管之下。每一份圣旨的制作,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工匠身上。如果出现任何差错,负责的工匠恐怕难以逃脱责任。

如果恰好遇上皇帝心情不好,那可就可能丢掉性命。

首先是对材料的严格把控,其次是对工匠的精挑细选,第三道保障则体现在这圣旨本体之上。

圣旨所使用的提花织锦上,通常会绣有复杂精美的纹饰,如祥云、瑞鹤等图案,不同朝代的设计各具特色。

这些绣在圣旨上的花卉,只有宫中几位资历深厚的宫女才能绣成,其余人根本无法做到。

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圣旨的两端绣上银色的龙,以此来体现圣旨的权威和真实性。毕竟,龙作为神兽,凡人岂敢轻易触碰。

龙形图案,作为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恒久不变的象征,其制作可绝非儿戏。只要涉及龙的形象,必定意味着重大的责任,轻则必遭严惩,重则甚至会面临死罪。

因此,在圣旨上绣上龙纹,不仅能够增添其美观度,还能突显皇权的尊贵地位。最为关键的是,这一龙的象征意义,恰恰起到了威慑作用,令那些企图伪造圣旨的人心生畏惧。

在伪造圣旨时,如果没有绣上龙纹,一眼就能辨别出是假货;而若要绣上龙纹,制作过程中就必须格外谨慎。

一字可防伪#智启新篇计划#在许多影视剧中,圣旨的开头总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场,这句言辞几乎成了圣旨的固定格式,无论是哪一朝代,或是何种情境,都会使用这句话。

事实上,这句话通常只会在某些特殊时期才会被使用。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为:“顺应天命登基称帝的皇帝说。”

这句话源自战国时期的一种“五德始终”学说。有学者认为,天下的朝代更替是由天命所主导,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法则进行安排。因此,谁能够成为皇帝,实质上是上天的选择,也就是“顺应天命登基称帝”。

这种说法在秦汉时期较为盛行,但自汉朝灭亡后,它便逐渐不再流行。

然而到了明朝,朱元璋麾下的刘伯温极力推崇这一理论,正因为如此,朱元璋逐渐开始接受“天命所归”的观点。

明朝设有应天府和顺天府,同时还有一座奉天殿。从明朝起,“奉天承运”这一词汇首次出现在了圣旨之中。

因此,只有在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圣旨的开头才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篇,而其他朝代的圣旨则仅以两个字作为开头。

如果这道圣旨是皇上亲自撰写的,那么开头应该是“制曰”;如果是请宰相代为起草的,那便是“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仅在使用上有讲究,连念法也颇为讲究。按其原意,正确的表述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为何太监在宣旨时,总是在“皇帝”前停顿呢?

难道不应该在“皇帝”之后停顿吗?这是因为这句话最初来自戏文,为了在唱腔中保持韵律,才不得不这样断开。

这种情节在戏剧中十分常见,阅读起来也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因此,后来的影视作品便顺理成章地沿用了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传承。

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句话,是因为其中的“奉”字,实际上就像古代圣旨中的“防伪水印”一样。

其余的字都是后来加上的,唯独“奉”字,早已绣好,并且必须位于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之上。

总之,若要伪造一份至高无上的圣旨,不仅需要皇家专用的材料和工匠,更要精通皇家规定与仪式。

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每一步都极为艰难,几乎可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难怪陈汤要拿出以前的圣旨,因为那些旧圣旨上有“防伪标志”,不怕被揭穿啊!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能依靠权势私下完成这些步骤,那么伪造圣旨的意义就不大了,完全可以直接发动政变,强行登基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zy/11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