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不确定性中外企业文化

企业家功能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套利,一是创新。所谓套利就是利用成熟技术,找到市场机会并赚取利润。创新是指要做出原来没有的产品或技术且去创造新市场。套利和创新有什么不一样?两方面:第一是周期不一样:创新是长周期,套利是短周期;第二是确定性程度不同: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而套利的不确定性则较低。套利和创新利润曲线不同,简单说,套利是一开始就赚钱,但随时间推移赚钱越来越难,最后甚至无法赚钱,经济学家将无法赚钱状态称为“均衡”。而创新是一开始亏损,且有可能在若干年内持续亏损。到后来只有运气好的人才可赚到钱,且一旦赚钱就会越赚越多。当创新开始赚很多钱时,别人也可利用这种技术套利。因套利最后一定会走向不赚钱,这意味着创新必须持续,不能只是一次性创新。这点对投资人和企业家非常重要,它意味着,中国企业家要从套利型转向创新型需要有更大耐心;同时体制也应为投资人和企业家提供更大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否则他们可能具有套利动机而不会有很强的创新动机。

创新为何不可预测

创新分两类,一类是改良式创新,一类是颠覆式创新,二者在周期和不确定性方面存在差异。创新是不可预测的,举例证明这一点。

第一个是蒸汽机的故事。多年前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他的第一个投资人罗巴克在年破产了,手里唯一持有的资产是蒸汽机1/3专利权。他有几十个债权人,大多认为这个专利一文不值,所以都不肯接手。这时,有一个债权人博尔顿向大家提出:如果大家同意,我愿意用英镑买断这1/3的股权,你们以后也不要再找罗巴克麻烦了。其他债权人生怕他改变主意,很快同意了这个交易。他们分了这英镑,而博尔顿得到了这部分蒸汽机股权。这件事证明,在当时,大部分人并不看好蒸汽机的前景。

第二个是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爱迪生既是一个发明家又是一个企业家。他在最初创造了电力系统之后,社会上对直流电和交流电哪一个会成为主导技术还存在争议。爱迪生认为,直流电会成为主导,而他的竞争对手威斯汀豪斯的看法则截然相反。事实证明,爱迪生预测错了,后来主导电力供应系统的是交流电不是主流电,所以即使是最伟大的企业家预测未来也存在很大难度。

同样,在年前,美国汽车市场拥有量最大的是蒸汽车,其次是电动车,最后才是燃油车。而在当时爱迪生认为燃油车没有前途,只有电动车才代表未来,所以他大量投资于电动车。但最后证明,电动车失败了,燃油车成了市场主导。当然我们可以认为,未来的年可能汽车市场要发生逆转,电动车已重新成为今天市场上的投资热点。这也许是对的,但显然仅就过去的年而言,爱迪生又一次预测错了。

再讲飞艇与飞机的例子。很多人可能没有见过飞艇,它要比飞机大得多,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飞艇其长度大概是现在波音的3倍以上。年《科学美国人》曾预测,未来主导天空的将是飞艇而不是飞机。的确,飞艇是在年被发明出来,比飞机的发明时间要早三年。且在“一战”之前,飞艇已投入商业运营,而飞机在当时还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的玩具。飞艇发明人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甚至认为,历史将证明,飞机只不过是航空史上的一个“脚注”。德国航空工程师、第一次环球飞行的指挥者雨果·埃克纳坚定地认为,飞艇一定会打败飞机,他有很充分的理由。但美国企业家胡安·泰利·特里普与他们看法相反,他认为飞机才是未来航空世界的主角。“一战”之后,飞艇和飞机之间发生了绝对的较量,最终在“二战”前夕飞机以绝对优势胜出,反而飞艇成了世界航空史的“脚注”。

飞机为什么会赢?很多因素中一个与喷气式发动机的诞生有关。喷气式发动机在发明之初不被看好,甚至正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实习生发明者怀特尔没钱交5英镑专利费,英国政府也不愿为他的专利权买单。

创新的不确定性的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可行性上的不确定性。所谓技术上的不确定,是说某一种创新在当时的科学知识水平上,在技术上是否可能是不确定的。如多年前铁的产量上去了,但铁还能用来干什么?没有人知道。这时,英国一位企业家约翰·威尔金森提出,铁可用来造船。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因大家都知道铁比水重,在水里无法漂起来,传统的船都是木制的。所以当他提出这样的设想时没人相信,而保险公司也是在威尔金森提出铁船概念年后才愿意为其提供保险服务。再如,吉列剃须刀现在很流行,但在多年前,当吉列提出要造一种超薄的、一次性的、低成本的刀片时,几乎所有著名金属专家都给出“不可能”的回答。但这没影响吉列掌门人的判断,他率领团队孜孜不倦地研究,几年后他成功了。十几年前,当乔布斯提出制造iPhone手机时,他认为不论是用电子手写笔输入还是用传统键盘输入都不是一个好方案,必须要“多点触控技术”。当时,苹果公司技术人员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在乔布斯的坚持下,这一全新技术诞生了,使我们今天得以进入iPhone手机引领下的智能手机时代。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手机仍是键盘输入式的,需要用两只手来操作,或如比尔·盖茨想象的外带一支手写笔,智能手机不可能普及得这么快,也不会如此成功。

第二,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某种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能的,但市场是不是接受我们事先不知道,或因消费者偏好不好预测,或因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很粗糙,功能表现不佳,成本也高。有一经典案例:年前美国有一企业家叫图德(Tudor),想要把冰变成一个市场。他认为,如能把寒带的冰运到热带,应能赚很多钱。这在技术上没问题,成本也不高。于是他租了船,把冰从波士顿运到加勒比海的岛上。但当地人从来没有见过冰,不知道冰能干什么。冰卖不出去,慢慢融化了,第一船就亏了美元。但图德仍相信这是一个市场,于是又做了第二次,当然又失败了。多次失败使得他负债累累,给他带来两年牢狱之灾。但他仍不死心,出狱之后继续做这个生意,到第十五年时终于开始赚钱了。冰从此成为一种商品,甚至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商品。他这一理念带动了电冰箱,也就是人工制冰技术的出现。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如果没有人工制冷技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都会有很大不同,甚至天壤之别。

很多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产品,如超音速飞机在市场上失败了;空客A现已停产。乔布斯在年创办了苹果公司,但在年遭到董事会开除。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他做的麦金塔电脑销量远低于预期。这些优秀的产品为什么在技术上可行,商业上却可能失败?原因多样,重要的一条是,虽对消费者偏好有一主观看法,消费者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有最后“投票”的权利。

第三,互补性技术的不确定。一个创新的价值依赖于其他事先不知道的互补性创新是否出现。几乎所有创新一开始时都不完美,甚至不如原来的产品。如汽车最初发明时速度还没马车快,且还带来污染和噪音;飞机刚发明时其性能远不如飞艇。可以想象一下,莱特兄弟年发明飞机后,如果没有后续改进,那今天我们也不会有“上天”的机会。这些功能上的不完善和非常高的成本需要依赖后续大量的技术改进。但相关的创新是什么?它们是否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不知道。瓦特在年就发明了蒸汽机,年拿到专利,但合格的气缸和活塞却一直不能生产出来。为什么?因为气缸光滑度和密封度达不到要求,一直到威尔金森发明了镗床。威尔金森是名生产加农炮的企业家,因炮筒的加工要用到机床,这促使他研究和改进了镗床性能,最后合格的气缸才得以生产出来。所以直到年才有了合格的气缸,第一台蒸气机才得以交付使用,而在此后的20年,瓦特蒸汽机气缸基本上都由威尔金森工厂生产。还有一著名案例,是激光的“诞生”。现在激光技术无处不在,但在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激光时,他们专利律师认为,激光对通信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不主张申请专利。而在十年后,美国康宁公司生产出了一种超清晰度玻璃,即使垒得像公共汽车一样厚,其透光效果与一层窗户玻璃没什么两样。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用这样的玻璃测试激光,效果非常好,这导致了光纤的出现。基于光纤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互联网,才有了一次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激光如今也成为一项通用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检测手段。

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竞争,为什么燃油车能获得成功?就是燃油车率先实现了技术改进,包括汽油质量的改进、发动机的改进、传动装置的改进等。据说在过去年里,燃油车能源效率提高了至少8倍,而同期,电动车效率只不过提高了一倍而已。当然这种局面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

第四是体制、文化和政策的不确定性。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破坏意味着什么?就是有的人利益会受到损害,感到不舒服,因为新技术、新产品会替代老技术和老产品。所以一位技术史专家说,每种创新都生长在一个非常不友好的社会中,朋友少,敌人多,只有特别顽强、运气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如咖啡就是一个例子。人们一般认为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咖啡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但事实上,茶叶进入欧洲比咖啡进入欧洲的时间还要早一些。咖啡原产自东非,最初在土耳其流行。黎巴嫩商人第一次将它引入到欧洲时遭到强烈抵制。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于年出现在牛津大学,而剑桥大学曾规定,学生去咖啡馆喝咖啡须得到教授批准,否则要受到处分。年12月,查理二世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全国所有咖啡馆都必须在第二年1月10日前关闭。直到“一战”前瑞典才实现咖啡交易合法化。还有印刷业,毕昇在年左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并没真正流行起来。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很快在欧洲得到普及。但在伊斯兰世界直到将近年后才出现第一本印刷版的《古兰经》。为什么?因伊斯兰世界有数万名古兰经抄经人,他们地位非常高,一旦有了印刷的经书他们就会失业,这必然导致他们坚决的抵制。他们说,《古兰经》是神圣的,必须用手抄写,用机器印刷是对它的玷污。在这样的思潮下,印刷经书是不能在当地销售的……今天类似的事非常多,有人抵制网约车,有人抵制社区团购……例子不胜枚举。包括华为、抖音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zy/9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