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消逝的背后谁是罪魁祸首

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1.html

#发现美好时光#

在这个一览无余的电子媒介时代,当原本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里开始出现儿童的身影,当文字与知识不再是属于成年人的“特有”,我们突然发现,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开始跨越“文化鸿沟”,以最为简单的方式越过“童年”这一原本的必经阶段,而直接过渡到了成人世界。

显然,这也正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表达的忧虑:在信息大爆炸使得所有的“秘密”都无处遁形的当下,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人类的文化精神正逐渐枯萎,“童年”作为一个被人为创建起来的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

娱乐文化下,逐渐“被告别”的“纯真”

首先,无法否认的是,电子媒介绝对是童年消逝的“幕后推手”之一。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描述的那般,作为“童年”的重要组成,“儿童游戏”正在由电子媒介所创设出来的娱乐文化中被集体遗忘,“已成为濒于灭绝的事物”。

事实上,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正如现今的我们从来就不会惊讶于一个手拿iPad的七八岁幼童,在光滑的屏幕上流利地玩着各种手游;又如我们会对一个整日痴迷于追剧、刷“爱豆”微博却年仅十岁的小“迷妹”见怪不怪。相反,倘若我们注意到一群孩子突然跳起了花绳,当“过家家”这种“老古董”又突然被孩子们搬进生活,我们可能会倍感震惊。这不是在大惊小怪,尽管这些传统游戏至少在我的童年时代(在20世纪初的农村)还广泛存在,但时移世易,短短十几年,早就更新换代数轮的电子媒介已然将这些“老传统”拍在了时代的沙滩上,农村亦不可能置身事外。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见闻其实早就足以证明,在当今广大的城市乃至乡村社会里,儿童们在闲暇时间手机不离身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介已然广泛渗透进了儿童日常生活里的边边角角。

但不幸的是,这正是值得忧虑的地方。当原本该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追逐玩闹的儿童习惯于待在室内,并争先恐后地加入“低头族”大军;当原本不谙世事的年纪通过媒介开始触碰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并在“早熟化”的路上一去不返;直至当“纯真”这一外衣被从儿童身上剥去,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某种程度上我们有理由担忧,他们这一代可能正走在“被毁掉”的路上。

当“纯真”不再,被戕害的是谁的灵魂?

这并不是在杞人忧天,正如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成长规律一般,儿童们也应当有着属于他们的预设式的成长轨迹。天真无邪、可塑性、好奇心,这些都是一直以来外界对儿童的期待,更理应是原本就属于童年时期的注脚。

但是,儿童的成人化正在使这些特性逐渐退化,伴随而来的却是儿童逐渐“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试想,当某种特定的规律被打破,当一辆沿着预设路线前行的火车突然越轨,后果显然是十分严重的。

在普遍的认知里,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至12、13岁,也就是所谓的小学阶段。过去的我们一直认为,“小学生”从来都只是懵懂、无知、幼稚的象征,但现今的事实是,许多小学生早就身处成人世界的泥潭无法自拔,甚至可能比某些成年人知道的东西还多。

年11月18日,网上走红过一段视频,在深圳地铁9号线上的一个小学生,不仅一直死死盯着旁边座位女生的大腿,随即更竟然用手在下身做出不雅动作。实在令人大跌眼镜,虽然地铁上出现猥琐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想不到的是如今竟连小学生也开始加入这路“大军”。

尽管很出人意料,但再仔细想想,这不正是“纯真”褪去后,该出现的结果吗?其实事件的背后涉及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的性教育话题,我们甚至都能猜测到这个不过十岁左右的小学生究竟是从哪里了解到的这类东西。但这正是悲哀之处,即使我们清楚,尚缺乏理性判断力的儿童容易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尽管我们明白,网上随处可见的垃圾信息正是不少儿童了解到那些所谓“成人秘密”的渠道,但我们却无法做出改变。在这个大势所趋的时代下,我们总不可能突然就关掉一个儿童面前的电脑,逼迫他走出室内,去拥抱大自然吧!

难以想象,当“老司机”取代“纯真”逐渐成为新一代儿童的代名词,当好容易自印刷术开始便产生的“文化鸿沟”被不自觉地填平,当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区别突然又跑回到远古时期,仅在于年龄间的差异,这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返古”,相反,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揠苗助长”,更可能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罪恶”的背后,谁才是“祸首”?

显然,电子媒介在童年的消逝中扮演了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甚至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也几乎是将所有的矛头指向了电子媒介。但是,电子媒介当真就罪大恶极吗?

这似乎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律性”事实,每当人们注意到一种被创造发明出来的事物后来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便会将所有的怒气发泄在该事物的身上,似乎那事物本身便带有原罪。然而,事实却是,每当一个事物被蒙上了“偏见”的阴影,人心中所谓的公正的天平往往失衡——此时此刻,当人们沉浸在指责中时,我们却往往容易轻视这个事物当初为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一面,甚至忽视了当初直至现在这个事物一直在发挥的积极影响。

正如金钱,不知从何时起,由金钱衍生而出的罪恶愈发凸显,人们就开始给它扣上了“万恶之源”的帽子。但是,钱币可是当初物物交换时代的伟大产物,钱币的诞生可是被视作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式象征。试问,若是“罪恶始祖”又怎会被视作伟大,恶若沾着善又怎可成其恶呢?

同理,电子媒介不过是人类发明而出的工具,如何用、用在哪,一切的决定权都掌握在人的手中,而作为工具的电子媒介显然与此毫无关系。如果说在最终的传播效果里,媒介充当着无法推脱的重要角色,但这也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又怎可以偏概全,将所有脏水泼到媒介身上?

因此,毋庸置疑的是,人一直以来才是背后的那个“始作俑者”。试问,究竟是谁在儿童们不恰当的年纪给了他们那些不恰当的工具?究竟是谁在儿童们被浸淫在电视文化乃至网络文化中的时候无动于衷?究竟又是谁只因谈“秘密”色变而不敢将某些正确的认知教授给儿童而任由他们在某些垃圾的“成人文化”中沉浮?

其实,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直都是强大的,我们原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拯救消逝的童年,我们原本至少可以在媒介的传播效果、在儿童们接受媒介信息这些环节大做文章,但不幸的是,我们中的多数最终选择了忽视。或许是作为父母的忙碌,或许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顺应潮流……我们总有许多借口来作为搪塞自己不作为的理由,我们总习惯于找个“替罪羊”来承担自己不负责的“罪行”——事实证明,我们确实也找到了。

但是,再多的粉饰也掩盖不了事实的客观存在性,我们必须承认,电子媒介在童年的消逝这场悲剧中扮演的始终只是一个“媒介”的角色,在悲剧的源头,人,才是那只真正操纵一切的“幕后之手”。

图源:网络

编辑:

传媒之鑫

郑重声明:本文系

传媒之鑫原创,抄袭必究!

相关图片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必及时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zy/9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