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氛围渐浓。“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在工作室里,小心翼翼地印着“门神年画”。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印的门神图案线条优美、力透纸背,在阳光下双面皆清晰可见。“这门技艺包含描摹、雕刻、刷墨、转印诸多过程,要求具备书画、雕刻、摹拓等多种技艺,门槛着实不低。”黄小建说。在他的工作室里,堆叠着各类木版,刻有汉字、花鸟、山水等。《南宋杭州研究论集》一书中有记载:杭州刻印书籍,早在五代始盛,到宋代已非常发达。常人所熟悉的“活字印刷术”,诞生相较更晚,技术也有迭代,但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没能撼动雕版印刷的“市场霸主”地位。“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能完成活字检索、排序的人很少,这项工作技术门槛太高,难以大范围普及。”黄小建说,“雕版容错率低,选用的棠梨木也存在损耗,因此一套雕版的书就像一件艺术品,通过打磨字体、字号和排版,传递时人的审美和情怀。”棠梨木质地坚硬,适合雕刻,尤胜在吸水性适中,所印字画清晰。一套书的问世,需要历经红、蓝、黑三版,颜色渐深。前两版用来校对,黑色正式发行。稀缺,让红印本在拍卖中最为受宠。其实,雕版印刷各地都有,融入不同地域特色。杭州雕版,字体方整挺拔,转折流畅,不露刀痕,忠实于字体的本色。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写道:“今天下印书,杭州为上。”彼时杭州,成为天下印书中心。在今日南宋御街周边,有二三十家官方、民间坊肆、书院竞相刻书。如今,全城会这门手艺的人已屈指可数。“年前后,我进入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的木版水印厂,跟随师父张耕源学习雕刻技术。”黄小建说,“后来厂子关停,我已经爱上这门手艺,自己又陆续拜访名师,逐步掌握了雕版印刷的全部工序。”00::28黄小建给记者展示了一幅雕版印刷画作,取自明代的《湖山胜概》一书,描绘了当年的“吴山十景”,山色动人,起伏有致、栩栩如生。这幅作品所采用的“饾版”技艺是现代分色套印的鼻祖,失传已久。在他多年钻研下才重现人间,基本实现了无差别还原。朋友们叫他“苦行僧”,因为黄小建专心起来心无二用,从早到晚。他耗时六年多,只为了刻印一部《十竹斋书画谱》。对此,他反而觉得稀松平常:“手艺人就是要吃得起苦,我只是希望咱们自己的优秀文化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00:48每年新春佳节来临前,西湖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都会走访、慰问区内数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送温暖、送关怀。在不久前刚启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展)品征集中,西湖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的雕版印刷作品也在申报之列。“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不仅开展各类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将自己工作室作为工艺传承的平台开展系列社区传承工作。”西湖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在每年的走访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