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即将进入职场。他们亲自参与了这所全新大学的建设,如今又将接受来自中国的雇主的考验。
四年前,还是高三学生的陈梓青在不经意间做出了一个决定。
当时他已经下定决心脱离山东省的高考大军,投身美国大学的怀抱。在填写美国大学的通用申请时,发现纽约大学除了位于纽约的本部和阿布扎比校区之外,多了一个新的选择: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陈梓青上网搜了一下,了解到这个校区是第一年招生,觉得挺好玩,就勾了这个选项,写了字的申请原因。“当时其实觉得是没什么谱的一个东西,没想太多。”
几个月后,陈梓青收到了面试通知,奔赴上海——在一天一夜的“校园日”活动中,位通过了初步筛选的高中生在一系列的晚宴、模拟课堂、英文写作、团队活动、一对一面试中好奇地观察这座当时连自己的教学楼都没有的全新大学,并被招生委员会不动声色地逐一检阅。
一天交流下来,陈梓青觉得跟这所学校“很对路”,而两个小组活动更是令他印象深刻:一场要求他用意大利面建一座塔,另一场则要求他根据要求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学校的面试方式好不一样,群面结束时我就想,这个学校录了我的话我是会来的。”
对于来自上海的詹章来说,申请上海纽约大学则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他既想准备美国大学申请,又不想放弃高考,但这两项大任务对学业紧张的高三学生来说难以兼顾;再者,赴美留学的开销颇大,是个不小的负担。综合考量,申请上海纽约大学似乎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周围不少人对这所全新的大学心存顾虑,但詹章与他的父母都对上纽大颇有信心,“当时就觉得一定会好的”。
很快,陈梓青和詹章都收到了“conditionaloffr”——只有在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后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这对这两位好学生来说自然不是问题。年8月,他们如愿以偿地以首批新生的身份进入上纽大,开始了在这所特殊大学的“拓荒”生涯。
▌在上海建立“纽约大学”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纽约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造全球教育体系(GlobalNtworkUnivrsity)的概念,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大学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一种文化基础上、建立在一个国家范围里,而是需要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成为课堂。因此,纽约大学在全球各地国际大都市设立海外教学点(StudyAwaySit)或校区,学生和老师的活动范围遍布六大洲,把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和研究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
建设这样一个全球教育体系,一定会考虑中国;而在中国设立海外教学点,纽约大学将目光投向了上海。
在中国,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亦是中国高等教育积极推动的一个发展方向。接下纽约大学抛来的橄榄枝,顺理成章。截至6年9月28日,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到68所,合作项目达到个。
1年1月,教育部下达了批准筹建上海纽约大学的公函,上海市把上海纽约大学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一部分列入了市政府的重点工作。1年月,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政府、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正式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2年10月15日,上海纽约大学宣告成立。
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从筹建伊始就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起草合作协议到制定大学章程,从学校制度建设到具体管理运作都会涉及因教育体制、文化理解、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困惑,需要耐心和直率的沟通,需要换位思考。”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告诉界面新闻。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法人必须是中国公民,而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则是合作办学的重中之重;而在纽约大学方面,这所合作创办的大学必须达到纽约大学的学术水准和质量要求,方能授予纽约大学的学位。如何合作成功,取决于中美双方在学校管理模式和责任分配上取得共识。
中美双方各自举荐一位校长是上纽大双重身份的具体表现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推荐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出任上纽大校长,纽约大学推荐原康奈尔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始院长JffryLhman出任上纽大常务副校长。“我经常对常务副校长讲,我们俩一个是中方校长,一个是美方校长,两个身体,但必须是一个脑袋,需要经常沟通,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我们需要强调的不是谁领导谁,而是相互尊重和理解,”俞立中说,“在涉及办学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问题上,我充分尊重美方校长的意见,也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保证上纽大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办学水平和学术质量的一致,上纽大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为己任,贯彻执行纽约大学一贯倡导的通识教育(libralartsducation)。
关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界讨论颇多的通识教育,俞立中认为它的含义比“让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社科、人文社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要更为深刻:“拓宽知识面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去培养思维、通过思维表达观点认识世界,才是通识教育核心的东西。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全面精辟的认识,才是通识教育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上纽大本科生1/的课程为文理通识教育,其核心课程分为社会和文化基础、数学、科学、写作和语言五大类,“这就是一个人能力全方面发展会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另外的2/一半是专业课程,一半是进阶专业课程。如果学生不愿意在同一个专业里钻研过深,也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从课程角度来说我们是这样做到通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的。”俞立中说。
俞立中于年代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熟稔欧美教育体制。这位据称是上海第一位开通微博认证的大学校长不仅毫无架子,而且言行中透露出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他甚至能准确地叫出许多上纽大学生的名字。他直言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为办学宗旨的上纽大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对“上纽大想要什么样的学生”这个问题,他的回应是反问四个问题:
你愿不愿意选择一条不一样的、有挑战的人生道路?
你愿不愿意选择一种不同的学习模式?
你愿不愿意建立与世界的纽带?
你有没有自信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全英语教学的环境?
“如果你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都是ys的话,欢迎报考上海纽约大学。”他说。
在这样的双向选择下,00位学生成为了上纽大的首批新生。他们来自27个国家,说着4种语言,其中51%为中国学生。
▌与老师一起创造一所大学“说出来都是泪啊!”在回忆起大一时的情况时,陈梓青开玩笑地说。
上纽大的新生在入学时无需明确专业,在二年级结束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定专业。这意味着,在大二结束前,学生们要做的事就是通过上一系列的基础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并让自己适应上纽大的教学模式,而这正是核心课程的目的所在。
核心课程共有9门,其中每位新生在入学后都要上的一门课叫做《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lobalPrspctivonSocity),从年至5年均由美方校长JffryLhman和PaulRoman教授主讲。他们一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法学家,在课堂上从不同角度启发同学们思考古往今来的伟大思想家对各类社会问题的论述,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哲学家的观点。配合这门课程,学生每周还需上一节研讨课,两节写作课。
超乎想象的阅读量立刻给了新生们一个“下马威”——俞立中曾听学生们感叹说,他们一个学期的阅读量,肯定比有些大学本科四年的阅读量都要多。而阅读哲学大家的经典著作,对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学第一个星期就要读康德显然是陈梓青和詹章的“噩梦体验”,“很深刻的记忆就是每天晚上都会读到两三点,就是那种你读一段话需要隔两三秒钟查一个单词的感觉”。
但在大量阅读、课堂讨论和写作训练之后,两位学生都明显感到了自己在飞速成长。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詹章和同学组成小组做项目展示,他们对讨论“科技什么时候能够操纵人类”这样的宏大问题已经非常自如了。陈梓青发现经过一年的强化训练之后,“大二立马就感觉不一样了,感觉所有的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在英语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对于学生们来说,在这所全新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许是继适应环境之后的又一大挑战。
陈梓青从入学初就想学社会科学(SocialScincs)相关的专业,然而上纽大在最开始提供的专业选择着实有限:第一届新生入学时,上纽大只有1个专业,在社会科学的门类中只有商业与金融、经济学这样的商科专业,但这并不是陈梓青感兴趣的,因此他只好选择人文与全球中国研究(HumanitisGlobalChinaStudis)。
大二上学期,陈梓青得知学校推出了自主设计荣誉专业(Slf-dsigndHonorsMajor),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专业。陈梓青在那个学期上了一门叫《性别研究与文化》(GndrSxualityandCultur)的课,几乎是立刻迷上了性别政治学,于是他决定自己设计这个涵盖了政治、哲学、人类学、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的专业。
他联系了两位曾教过他的教授当学术顾问,自己研究起草了专业申请提案,罗列了自己需要上哪些课程、要去哪些海外教学点并在那里上什么课、毕业论文要写什么、需要什么资源。大二下学期,他的提案获得通过,正式成为他们那一级唯一两名自己设计专业的学生之一。
詹章在入学前是位理科生,但他一直对艺术感兴趣,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想读工业设计,而在进入上纽大后选了和他的兴趣最为相关的交互媒体艺术专业(IntractivMdiaArt,以下简称IMA)。
IMA专业起源于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大名鼎鼎的研究生项目交互通讯项目(Intractiv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