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行业2023年度策略周期复苏与国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11.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张旭,田伊依)

1、持续看好自主可控+国产替代

1.1、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政策利好有望催化行业回暖

受供需走弱影响,年我国实际需求仍偏弱,随着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促消费、扩内需等相关政策有望带动需求底部反转。年我国制造业PMI指数始终偏低且持续下行,1-11月间7次跌破50%荣枯线,供需走弱仍然是主要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海运紧张等影响国内企业预期,总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根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年)》,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消费将是扩大内需的重点,随着刺激政策落地,需求有望底部反转。

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市场投资信心有所下滑,年“三只箭”、“金融16条”等相关政策落地后,或将对投资端带来提振作用。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广义基建/制造业/房地产开发分别同比增长11.7%/9.3%/-9.8%;-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10.7%,其中广义基建/制造业/房地产开发平均增速分别为12.0%/9.2%/11.0%,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20.8pcts,对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拖累。11月政府相继出台了“第二支箭”、“金融16条”等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政策,年相关政策落地后,或能对投资端带来提振作用。

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年成本压力有望缓解,行业有望迎来盈利改善机会。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由7月的.11下降至12月的.94,降幅达8.8%。其中,能源类降幅最大,由7月的.39下降至12月的.28,降幅达20.9%。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在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带动下普遍下降,行业成本上升的压力缓解,年行业有望迎来盈利改善机会。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偏低,反映我国工业经济运行走势、经济景气程度有所下滑,年国家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或将为制造业带来新的增长点。1-11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上升3.8%,其中制造业累计同比上升3.3%;-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平均为7.0%,制造业累计同比平均为6.8%。制造业景气度与疫情相关性较大,随着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国家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或将支撑制造业加速复苏。

1.2、高技术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逐步回升,或带来制造业景气度修复;制造业库存周期处于去库存阶段,年库存周期或进入复苏拐点。企业中长期贷款可以反映各主体真实融资需求,它通常领先通用机械行业需求6-12个月,年6月以来其增速回升,企业资本开支复苏或带动制造业景气度修复。随着下游需求回升,年5月开始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均步入去库存阶段,10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分别回落至13.4%、4.8%,均已接近疫情前水平,年库存周期或进入复苏拐点。

年8月以来,3C行业、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高于制造业整体,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放量、5G技术升级,装备制造业下游行业投资增速有望持续上升。1-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3%,其中汽车制造业、3C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2.3%、19.9%,8月开始3C行业、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超过制造业整体,未来在新能源汽车放量、5G技术升级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下游需求有望持续上升。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显著快于制造业整体,预计年高技术制造业将持续引领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1-11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8.0%,高于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4.2pcts、4.7pcts;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17.7pcts、13.7pcts。根据国家统计局分类,高技术产业包括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六大类,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年仍将引领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1.3、持续看好自主可控+国产替代

产业升级正当时,国家政策支持科技产业自主可控。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在政策长期驱动下,自主可控是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长期趋势。

我们认为具备核心技术的公司,更加受益于经济复苏与国产替代,我们重点看好第三方检测、工控、通用机械等领域。第三方检测:板块有望受益于下游景气度高增,综合性检测机构将受益于行业快速发展,下游聚焦军工、汽车等高景气度行业的公司业绩更具有弹性。工控:板块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随着工控行业自主可控的趋势加快,国内工控企业中具备核心技术,且下游布局新型制造领域的企业有望受益。通用机械:板块有望受益于经济复苏,下游资本开支增长驱动存量更新需求逐步释放,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落地,中高端产市占率有望提升,龙头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

2、检验检测:有望充分受益下游高景气度

2.1、年至今行业市场规模增长明显

年检测服务板块共新增6家上市公司,检测行业总市值为.0亿元。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持续推进,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上市数量有望增加,市值有望不断上升。结合SW、CJSC等检测服务行业分类,我们对检测行业标的进行了梳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12月31日,年检测行业共新增6家上市公司;行业总市值由年的.9亿元增加至年的.0亿元,CAGR高达29.3%。

检测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在市场总规模中占比稳定增长;疫情加速小企业出清,龙头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国家认监委统计,年我国测试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亿元,按上述检测行业上市公司市值测算,近年来检测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市值/总规模不断提升,年为37.2%。年就业人数在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3%,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新冠疫情或将加速中小企业出清,龙头企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各个子行业驱动因素不一,导致各子行业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国内第三方检测下游主要的行业包括建筑工程、环保、建材、机动车检测、食品、特种设备、医疗等行业。从各个子行业的共同点来看,在政策开放后,各种类型检测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各个子行业都具有集中度低、区域化、进入门槛低、龙头市场份额较低等特点。但由于下游客户所处的行业特点不同,商业模式、行业市场规模、专业化程度、竞争格局也有所不同。

2.2、疫情下行业发展极具韧性

A股各家第三方检测公司专注于不同细分领域,各家公司优势和侧重点不同。华测检测主要是生命科学检测、消费品、工业测试、贸易保险检测;广电计量以计量业务与电磁兼容性检测为主;国检集团以建工建材检测为主;苏试试验以力学环境检测与集成电路检测为主;中国汽研以汽车研发检测测试为主;谱尼测试以健康与环保检测为主等。

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行业营收同比增加14.6%,疫情下具有增长韧性。-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板块营收增长率分别为7.4%、15.5%、14.6%,Q1-3检测服务行业营收同比正增长,主要原因或为疫情影响下新冠检测需求旺盛,布局相关领域的医学检测公司收入高速增长;同时汽车、军工等下游领域景气度高,带来检测服务需求增量。我们选择华测检测等十家检测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所选10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营收同比下滑,其中信测标准由于下游需求增加以及合并子公司收入等因素,营收同比上升53.4%。

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小幅上升,疫情下利润端表现良好。-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9%、13.9%、15.5%,Q1-3检测服务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小幅上升,主要原因或为龙头实验室产能爬坡、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导致利润端表现良好;所选10家检测服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波动较大,或因为下游行业有差异,故受疫情影响表现不一。

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行业毛利率有所下滑,所选上市公司毛利率保持稳企,疫情下表现极具韧性。-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板块毛利率分别41.0%、41.6%、40.4%,Q1-3检测服务行业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或为疫情提升实验室运营成本、上市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等;所选10家检测服务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受疫情影响不大,体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具有强韧性。

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行业净利率小幅下降,华测检测等上市公司净利率小幅上升,随头部企业新实验室产能爬坡和精细化管理深化,未来行业净利率有望逐步回升。-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板块净利率分别为14.1%、14.1%、13.2%,Q1-3行业净利率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或为毛利率有所下降。所选10家检测服务上市公司净利率水平表现不一,其中华测检测、苏试试验、信测标准、中国汽研等上市公司净利率小幅上升,随头部企业新实验室产能爬坡和精细化管理深化,未来行业净利率有望逐步回升。

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行业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下滑明显,检测行业的回款周期短,随着疫情缓解,现金流状况有望回转。-年前三季度检测服务板块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分别为1.4、1.0、0.3,检测服务行业客户多、频率高、金额小、检测周期短等的特点使得行业回款期短,年前三季度或受疫情影响,行业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下滑明显。排除西测测试Q1-3现金流净额为负的情况,所选10家检测服务上市公司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大部分有所下降,或由于疫情有所拖累,期待疫情过后现金流状况回转。

2.3、持续看好汽车、军工等检测领域

检验检测广泛应用领域广泛,下游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拉动检测行业快速发展。从应用领域来看,目前检验检测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环境监测、建筑材料、机动车检验、电子电器、机械(包含汽车)、卫生疾控和计量标准等领域。年建筑工程市场占比最大,达到了17.44%;其次为环境监测、建筑材料,占比分别为10.15%、8.97%。检验检测广泛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下游行业的发展下,检验检测行业有望快速发展。

新兴领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占比进一步扩大;传统领域收入保持增长,但占比呈下降趋势,由年的47.09%下降到年的39.32%。根据《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包含核电)、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这些领域共实现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23.48%,增幅同比增加17.35pcts。相比较而言,传统领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境与环保(不包括环境监测)、食品、机动车检验、农产品林业渔业牧业〕年共实现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13.48%,增幅同比增加4.57pcts。

武器装备检测需求不断提升,带动检测市场进一步扩大,“十四五”期间军工检测需求快速增长,带动检测行业市场扩容。近年来,我国国防开支不断提升,武器装备费用占国防开支比例不断提升。年至年,我国国防支出从.15亿元增长到.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5%。在国防支出的结构方面,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组成,-年,装备费占比从33.25%提高至41.11%(+7.85pcts),装备费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44%,大幅超过了国防支出的复合增速10.11%。“十四五”期间军工检测需求快速增长,有望带动检测行业市场进一步扩容。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持续提升,年销售.1万辆;随着汽车“四化”趋势不断发展,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已逐年扩大至千亿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由7.5万辆增长至.1万辆,总体保持了增长的趋势。近年来,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燃油电子控制、电子点火技术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不同层次的技术。据智研咨询数据,-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由亿美元增长至亿美元,年同比增长7.29%。

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将推动单车价值提升,进一步推动检测需求提升。据罗兰贝格研究,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汽车电子电器相关的BOM价值(不含电池与电机),预计将从年的美元有望提升至年的美元,实现了智能驾驶等级从L1到L3的突破。相关的软硬件价值也随之上升,预计将从年的美元有望上升至年的美元。我们认为未来在新能源车迭代升级和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检测需求也将快速提升。

3、工控设备:国产替代+新经济需求带来高速增长

3.1、工控设备处于工业自动化产业链核心位置

工控设备涉及机械、电气、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技术壁垒高,处于工业自动化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主要分为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并通过系统集成形成满足下游需要的自动化设备。其中,控制层产品主要用于控制生产制造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变量或物体位置、倾斜、旋转等参数,如DCS、PLC等;驱动层和执行层产品则根据控制层发出的具体指令驱动执行层设备执行相关动作,如伺服系统、变频器、电机等;传感层产品主要负责感应、测量、反馈内外部信息并传输相关信号,如视觉系统、编码器等。以上设备系统集成后可完成离散自动化和国产自动化。

3.2、下游新兴领域需求旺盛

根据HIS和工控网数据统计,中国工控自动化设备占全球12%-14%左右,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国内工控自动化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8.09%,高于全球增速2.35%,加之下游新兴领域需求旺盛,国产替代正在进行中,内资品牌增速领跑全球。年汇川技术、禾川技术、伟创电气、雷赛智能、英威腾等营收增速均高于20%。

新兴领域(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需求旺盛,国产工控设备渗透率提升。根据MIR和工控网,年我国工控自动化行业规模为亿元左右(不含整机),其中离散自动化和流程自动化占比约为65%/35%。其中流程自动化中主要以中大型PLC、DCS、中高压变频器等为主,市场格局稳定。而离散自动化中主要以中小型PLC、伺服为主,且下游多为3C、通信、汽车电子、光伏、锂电设备等新型领域,国产工控设备渗透快。以锂电设备和光伏设备为例,根据高工锂电和CPIA统计数据,年增速分别高于50%和20%,拉动国产工控设备需求高速增长。

3.3、内资品牌产品矩阵完善助推国产替代

国内工控企业由单产品拓展至多产品,产品矩阵逐渐完善,且初步具备解决方案的能力。根据工控网,在全球范围内,西门子、三菱、ABB工控产品覆盖最广,日系厂商偏向于伺服和电机等精密系统,应用于离散自动化。德系厂商偏向于大型控制系统和大功率驱动系统,流程自动化和离散自动化均有覆盖。国内厂商起步较晚,正在从单产品发展至多产品,在DCS、变频器、中小型PLC、伺服,以及在新的专用领域(光伏、锂电设备)积累较多,初步具备解决方案能力。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国内品牌变频器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与国外品牌形成相抗衡的局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年中国变频器市场份额中,欧美占比44.6%,中国本土产品占比45.3%,日韩占比13.1%。中国变频器细分产品中包括高压变频器和低压变频器,随着高效节能的市场需求与国家鼓励政策驱动下,高压变频器规模占比逐年增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低压变频器占比74%,高压变频器占比26%。

根据MIR数据,年中国中小型PLC市场中前2家占比49%,均为国际厂商;前8家中仅有汇川技术、信捷电气和台达三家国内厂商,合计占比21%。年中国大型PLC市场中排名第一的西门子独占市场份额已超49%,前6家中仅台达一家国内厂商,国际厂商在中大型PLC市场中占垄断地位。小型PLC市场中,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主流参数差异不大,行业积累存在差距,具有极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根据智研咨询整理数据,目前中国DCS市场已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且本土厂商强势,年中国DCS市场前9大厂商中智深控制、和利时及中控技术均为中国厂商,其市场占比合计55.72%。由于DCS市场集中度高且以中大型项目为主,存在一定规模效应,未来有进一步国产替代的空间。DCS是流程工业的大脑,下游应用集中度高,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数据,化工及电力合计市场占比超过60%,而化工、电力、石化三者合计市场占比高达80.7%。

根据MIR数据,我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日韩品牌占据约51%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占据约30%份额,欧美品牌占据约19%份额。国产伺服主要参数与国际品牌差距不大,但行业积累较少,具有国产替代空间。近年来国内伺服厂商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整体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根据MIR数据,我国伺服市场中,日韩品牌占据约51%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占据约30%份额,欧美品牌占据约19%份额;其中,安川、三菱和松下分别以11.3%、10.5%、9.9%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三。

国产厂商在小型PLC、DCS、中低端伺服、变频器领域国产替代正在进行中,中大型PLC和高端伺服产品技术正在突破,内资品牌增速领跑全球。以伺服领域为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汇川技术在年增速为86%,禾川科技为40%。国产品牌近12年持续采取定制化与低价策略抢占外资品牌份额,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年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仍是日本等外资企业,但是国产企业占比大幅度增高,其中汇川技术年市场占比10%。就增速而言,禾川科技、汇川技术等国产品牌增速领先,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增速为86%,而禾川科技也有40%左右,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3.4、看好具备核心技术优势且下游布局新兴领域的企业

从工控产品技术难度来分析,PLC难于伺服,伺服难于变频器。从产品结构看,工控企业各具优势,有以PLC为主要产品并向伺服拓展的,如信捷电气;有以伺服为主要产品并向PLC拓展的,如禾川科技、雷赛智能;有以变频器为主要产品并向伺服和PLC拓展的,如伟创电气等。从下游行业来看,工控企业纷纷布局新能源领域。工控龙头汇川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领域业务增长迅猛,收入占比高达20%以上,而禾川科技光伏锂电业务占比超过40%,雷赛智能以运动控制系统为主要技术,布局光伏、锂电、机器人、半导体等精密运动控制下游市场,英威腾网络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约35%。

随着疫情过去,年工控需求有望高增,运动控制、伺服市场空间广阔。以3C、锂电、光伏、物流、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制造领域需求高增,工程机械、电梯等传统制造需求有望复苏。而随着国内工控企业产品阵列不断完善,加之工控行业自主可控的趋势,国内工控企业将在新的下游领域快速发展,抢占外资份额。汇川技术、禾川科技、信捷电气、伟创电气、雷赛智能、英威腾等具备核心技术,且下游布局新型制造领域的企业有望受益。

4、通用机械:疫情好转有望推动行业稳步增长

4.1、机床行业周期性较弱

年全球机床消费额为亿美元,中国机床产值与消费额均居世界第一。根据世界机床行业统计调查报告数据,-年全球机床消费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开始下降。年全球机床消费额为亿美元,同比下滑10.66%。年全球机床消费额为亿美元。全球机床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自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根据世界机床行业统计调查报告数据,从机床供给市场来看,年,全球机床行业产值为亿美元,其中中国产值为.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份额为23.1%;从机床需求市场来看,年,全球机床行业消费额为亿美元,其中中国消费额为亿美元,在全球需求市场中占据份额为27.2%。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下游行业需求提升,国内机床行业有望迎来复苏。从年开始,受到下游行业高速发展,如汽车、3c等,国内机床迎来一波高速发展行情,产量从40.1万台增长至年的81.2万辆,年1-10月,产量为62.5万台,同比下滑6.1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为47.1万台,同比下滑4.21%,金属成形机床为15.4万台,同比下滑11.49%。我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下游行业需求提升,国内机床行业有望迎来复苏。

由于多种原因,机床行业周期性较弱。我们认为国内近20年机床产量增长主要是受到下游行业需求变化所致,比如下游最大的应用领域是汽车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汽车产量从年的.75万辆增长到年的.80万辆,年1-11月,国内汽车产量为.20万辆。此外,(1)不同行业机床差别也较大,不同行业机床使用寿命也不同;(2)在工业加工领域,激光设备也在逐步替换机床,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内激光设备最大应用领域为工业加工领域,激光设备产量从年的5.88万台增加到年的20.19万台,年复合增速为29.33%;(3)由于机床和工程机械终端用户结构不太一样,机床行业的周期性远没有工程机械行业那么强。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机床行业周期性较弱。

国内机床行业大而不强,数控化率有待提升。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虽然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在年至年间有所提高,年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达44.9%,金属成形机床数控化率也达到了11.4%,但相较发达国家70%-90%的数控化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制造》战略纲领中明确提出:“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提升到64%”。在政策鼓励、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受益标的有科德数控及海天精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切入到新能源领域的机床公司有望受益,比如宁波精达。

4.2、刀具行业有望迎来复苏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复苏,国内刀具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我国切削刀具市场消费情况与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受国内投资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调整影响,年至年刀具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亿元至亿元之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落地,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年切削刀具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年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汽车等下游行业下行的影响,我国切削刀具市场规模下滑至亿元;年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3.3%。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复苏,我国刀具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我国刀具进度依赖度不断降低,刀具出口额亦不断提升。年我国刀具进口额(包含在中国生产并销售的国外品牌)总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5.34%。年以来我国进口刀具占比逐年降低,由年的37.2%下降至年28.9%。主要是由于年疫情影响下进口品牌断供,国产品牌下游接受度提高,刀具国产替代进程加快。我国刀具出口额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同比增长25%。

硬质合金为广泛使用的刀具材料,刀具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分散。刀具在进行金属切削工作时,需要承受很大压力、冲击力、热载荷,因此刀具材料需要具备高硬度、高耐热性、高强度和耐冲击性的特点。一般来说,硬度越高的材料切削速度越快。不同材料的刀具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按照材料硬度从低到高来看,刀具主要分为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以及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CBN)。刀具行业下游主要为制造业,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汽车、摩托车、机床工具、航空航天、通用机械、模具及工程机械等行业对均为刀具下游应用领域,且分布较为分散。

相对于全球,我国切削刀具中硬质合金比例有待提高。根据QYResearch数据,-年全球切削刀具消费量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预计到年有望达到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为2.7%。硬质合金刀具在全球切削刀具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占比达到63%,据此推算,年全球硬质合金刀具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根据《第四届切削刀具用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截至年底,我国机械加工行业使用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占比达53%,相对于全球63%的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受益标的有中钨高新、欧科亿、华锐精密及鼎泰高科等。

4.3、减速机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

减速机行业市场较为可观,竞争较为激烈。减速机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单个市场天花板不高,各细分市场参与者数量众多,竞争较为激烈,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海外厂商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减速机企业有望在国产替代和自动化节奏下受益,受益标的有国茂股份等。

4.4、通用机械主要产品营收及利润保持增长

主要产品出口保持较好态势,营收及利润保持增长。根据通用机械行业工业协会数据,年1-6月通用机械主要产品进出口总额为.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其中,进口为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出口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5%;进出口顺差为73.52亿美元,同比增长55.3%;大中型制氧机、部分泵类产品、工艺压缩机、阀门、压滤机等产品出口保持了16%以上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1-6月通用机械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同比增长2.51%。

年5-6月通用机械经济基本回归到常态,上半年主要产品产量不及预期。根据通用机械行业工业协会数据,年第一季度行业经济运行延续了年平稳态势,1-3月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83%和3.53%,符合预期。但进入3月下旬受疫情影响,行业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4月、5月、6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回落,分别为:3.42%、3.19%、3.11%。随着国家对疫情精准防控措施的实施,5-6月两个月回落幅度逐步收窄,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回归到常态。22年上半年重点联系企业产量不及预期:风机.02万台,同比下滑19.12%;泵.7万台,同比下滑22.1%;压缩机41.5万台,同比下滑23.77%;阀门23.95万吨,同比增长3.22%;中大型空分设备49套,同比下滑12.50%;减变速机.12万台,同比下滑10.30%。

5、激光设备:国产激光设备从宏加工走向精密微细加工

5.1、激光设备渗透率持续提升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激光切割设备渗透率从年的0.55%增长至年的12.33%,未来有望持续提升。目前中国激光产业下游制造业渗透率约为30%,美国为42%、日本为44%、德国为46%,相比上述制造大国,中国仍有提升空间。

激光设备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观研天下数据显示激光设备在工业领域应用占比最高,近60%;根据QYResearch数据显示,-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CAGR为11.37%。观研天下数据显示激光设备在工业领域应用占比近60%,其次是信息与商业领域,分别占比21.6%与8.3%。根据QYResearch数据显示,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为95.17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为52.73%,预计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美元,全球占比达到58.90%。

5.2、激光产业正在从宏加工往精密微细加工发展

激光加工产业正在从大功率的激光宏加工向中小功率的激光精密微细加工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精密加工,而随着精密加工需求的增长,激光精密微细加工技术在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激光加工技术按照加工材料的尺寸大小和加工精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以中厚板为主的大型件材料激光加工(宏加工)技术,加工精度一般在毫米或者亚毫米级;以薄板为主的精密激光加工技术,其加工精度一般在十微米级;以厚度在μm以下的薄膜为主的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其加工精度一般在十微米以下甚至亚微米级。后两者称为激光精密微细加工。

激光精密微细加工按照不同的用途,可分为精密切割、精密焊接、精密打孔和表面处理等,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光伏电池、动力电池、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半导体制造等。精密微细加工在半导体领域包括激光切割、通孔、焊接/接合、剥离、标记、图案形成(patterning)、测量、沉积等。它们广泛用于加工半导体器件,高密度互联(HDI)印刷电路板(PCB),以及集成电路(IC)封装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可用于手机屏幕切割、指纹识别片、LED隐形划片,各类模组焊接等。在动力电池领域,可用于极耳、底盖、顶盖、密封钉、电池片、负极封口等焊接等。

宏加工领域上游光纤激光器向超高功率发展,国内出货量增速约为39.79%;而精密微细加工领域上游短波长、短脉宽的紫外皮秒、紫外飞秒激光器近年增速均超过50%。根据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统计,1kw~3kw、3kw-6kw、6kw-10kw、10kw以上的光纤激光器出货量年相比年分别同比增长33.3%、25.2%、98.0%、.9%,整体增长39.79%,国产光纤激光器能效提升,向超高功率发展。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年中国皮飞秒超快激光器出货量增速均超过50%。

5.3、看好具备核心技术且布局精密微细加工领域的公司

激光行业上下游联系紧密,下游市场涉及行业众多。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光纤激光器是国内生产的主要激光器,其中光纤激光器是竞争格局稳定,且竞争激烈,而固体激光器中的超短脉冲激光器受益于下游精密微细加工领域需求增长,机会更多。此外作为激光设备的大脑,激光伺服控制系统和激光振镜控制系统国产替代正当时。固体激光器输出功率大、精度高,被广泛运用于精密微细加工领域;气体激光器有光束质量好,效率高且稳定的特点,主要运用于材料加工领域;光纤激光器因良好的出光质量和光电转化效率,广泛运用于工业、通讯等众多领域。

疫情之后制造业复苏,激光行业迎来机遇,基于光纤激光器的宏加工领域格局稳定,国产化率高,竞争激烈。而超短脉冲激光为激光精密微细加工领域的最佳方案,也是激光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沿袭光纤激光器的发展路径,机会更多。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数据,-年中国国产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销量增速均高于国际厂商,随着资本实力和研发能力提高,国产厂商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zz/10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