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分析民俗事象时,提出生产民俗概念

有论者在分析民俗事象时,曾提出过“生产民俗”或者“经济民俗”的概念。其实,仔细推敲,这是两个含义和概念都比较模糊的说法。因为现代语源意义上的“生产”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二是指劳动力的再生,即妇女生孩子。如果用“生产民俗”,到底指前者还是后者?含义显然不清;即使是指前者,只能说是人民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伴随的习俗,它涉及的是人类的物质劳动与民俗的关系。那么,用“经济民俗”是否妥当呢?经济,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字眼,概括面又失之过泛。从一个确定的角度来看,生产,尤其是物质生产,是呈物态状的生产活动,它只有与非物态的结合才能产生民俗。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物质劳动观作一番阐述。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维系社会存在的基石,而物质生产也不是一个纯粹物态的劳动过程,它只有与交往相结合,才能构成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交往是非物态的行为,我们说“物质交往”,它起初是直接从属于物质生产的,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物质交往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是分工的产物。分工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与交往的分裂,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随着交往集中在这个特殊阶级手中,生产与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所以,首先应当强调物质交往对物质生产的从属性和依赖性。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物质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也是物态与非物态的一种结合。

商人

首先,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现实的个人共同活动为必要条件,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其次,物质交往是保存已创造出来的物质生产能力的保障。某一地方已经创造出来的物质生产能力,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时,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事件(如外族入侵、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物质能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的境地。只有当交往具有地界性质并以大生产为基础时,保存以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产能力才有了保障。第三,物质交往的扩大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唐末农民起义

在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相互作用之中,物质生产分化出精神生产,物质交往中分化出精神交往。民俗正是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一种“物态”和“非物态”的交流与互补。前者是指: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民俗已包含在物质生产之中,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原始绘画、原始神话,等等。随着生产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精神生产虽然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但精神生产与传承,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其次,物质生产决定民俗的创造。精神生产是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正因为如此,带领民众治水的大禹,不可能产生在火药和铅字时代,而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也不可能与织机、铁道、印刷机和电报并存。民俗对于直接劳动者的培养、训练,对物质生产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

原始绘画

后者则是指: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精神交往包括在物质交往中。当物质交往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并取得一定发展之后,精神交往才逐渐从物质交往中分化出来。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随着物质交往的不断发展,精神交往(例如民俗中的交感网络),才具有越来越复杂的形式,出现了多种思想关系,而且由于阶级统治的需要,精神交往越来越脱离物质交往,并使物质交往笼罩在精神交往的烟雾之中。

中国古代神话

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因为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交往,乃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不仅语言和意识是在交往迫切需要时产生,而且精神交往主体也必然受到物质交往的规定和制约;更为重要的是,物质交往的性质决定精神交往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精神交往的性质之所以不同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交往,是由其物质交往性质不同决定的。精神交往通过不断引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形成新的风俗,影响人们新的生活,从而对物质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西方的圣诞节已传入中国

人的劳动必然包含了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性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肉体、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需要人发挥内在自然力去对外界自然进行改造。可见,物质劳动中人作为自然力,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生物学上的“类”,而是具有客观需要和活动目的的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主体自然。劳动中的自然物质,也不是机械力学上的“物”,而是被改造的客体自然,即劳动对象。

传统手工艺捏面人

因此,人与自然在劳动中的统一,也就转化为作为主体自然的劳动者与作为客体自然的劳动对象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体态,就是劳动工具。这种统一的关系态,我称之为“物态”,就是以劳动工具为客观标志的、在劳动中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力”,也就是经过形式变化的、适合人需要的自然力,即生产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是并存于具体的劳动过程的。因为人必须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才能与自然相抗衡。换句话说,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

工业化生产

另外,从历史联系的角度说,每一时代的人的活动都必须以前人在活动中已经结成的社会关系为起点,并在自己的活动中,改造旧的社会关系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不断适应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理解物态与非物态结合的“物质劳动观”,对于认识民俗与物质劳动的关系大有裨益。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学通论》

本文乃作者“指流难”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shibuluo.net/nbzz/9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